追寻精品
一、独特的设计与以情感人
中央电视台的第一套节目,向来极受大众的关注。1996年初,中央电视台引进竞争机制,大胆改革,打破固有状态,在第一套黄金时间段中采取招标,竞标方式, 鼓励出精品。为此,各创作部门争相组织人员进行策划,制作。一时间,烽烟四起, 大有群雄争霸的气氛。在这种背景下,以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为内容,以弘扬精神文明,树立积极的生活观念为宗旨的栏目《万家灯火》脱颖而出。中标有多种原因, 可以说,《万家灯火》成功的原因之一是栏目总体设计上的独特性。经过缜密的考虑,栏目包含了四个主要部分。
1.《体验》
这是一个假定性很强的节目。 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状态中生活,走自已的路。那么,能不能暂时离开这条路,去尝试一下另一种生活呢?哪怕是短暂的体验,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我们有意地安排一些志愿者去体验另一种生活,我们的摄像机对他们进行跟踪采访,真实客观地记录角色变换的过程,记录体验者的经历和心理感受。通过这种体验的过程或体验的结果, 表达出某种心境,哲理,生活观念,社会形态,行业特点,地域风俗,甚或只是某种身临其境的趣味。当然,也可以通过体验者的视角和口吻表现出各行各业或各种群体人们的工作,生活的酸甜苦辣,最终的目的可到人与人心灵的理解和沟通。这样的体验可以有多种组合,这样的角色错位将会产生戏剧性的效果。即使带有戏剧性,但仍是一个不失真实的纪实性节目。我们在摄像机和现实生活之间加人了一位“体验者”,这种新的元素带给观众的将是新的审美天地。人们怀着好奇心,从看似陌生的体验中领悟到原来亲切而熟悉的感觉,又从往往熟视无睹的生活中发现令人惊喜的真谛。
展开剩余82%2.《往事》
曾经有外国人,带来一部片子,全片没有一句解说,只有画面和音乐。画面记录的是50年代中国孩子的一种游戏,音乐是极具中国味,极富回忆性的段子。正是这样的一部黑白短片,引发了众多中国人的兴趣和感慨。
过去的日子,必然带着鲜明的时代印记。过去时代的人们,同样有其理想、信念和追求,以及令人难以忘怀的生活方式。往日情怀常常使人魂牵梦萦。常常是那些可能就曾发生在人们身边,可能就曾发生在任何家庭中的具有普遍性的往事,最有感染力,最能使人们回忆起过去的年代情景和亲身经历, 最能引发人们各不相同的浮想联翩和无穷回味。
利用过去的影片资料中那些往往不被重视的生活片断,或是利用-件旧物,一张老照片,一首过去的歌,营造出当时的情景,在观众心中引起住事悠悠的感觉。即使这种感觉会有极大的个体差异,但这就是共鸣,这就是我们节目能吸引观众的基础。这就是反思---昨天.对于今天意味着什么,我们又应该从昨天得到点什么?
3.《家》
我们]镜头的焦点,是现实生活中人的命运,人的价值。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靠亲情来维系。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治家方法,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文化娱乐,每个家庭也都有自己难忘的故事。但这并不是说,任何一个家庭都能走上我们的屏幕;并不是说,只要如实地记录下一个家庭的生活流程,就有了呈现给观众的可能。要有明确的表现主题和表现目的。在这一点上,我们的编导往往应有鲜明的认同态度和感情介入,以及善于挖掘、提炼和把握主题的能力。
于是,我们镜头的焦点,往往是那些具有感人事迹的家庭。这类家庭大多有坎坷的经历或特殊的家庭构成。而恰恰是种种的坎坷和特殊深化了人与人之间心灵深处的亲情, 友情和爱情,恰恰是种种的坎坷和特殊使得这样的家庭具有了强烈的故事性。所要做的,就是真实地报道,抓住生动感人的情节,抓住亲情维系的细节,令观众从中领悟到家庭的真谛,寻找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力求在用生活中的真、 善、美去感染观众的同时,揭示出更深层的含义----极富个性色彩又有普遍意义的家庭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4.《生活现在时》
这是报道和评论式的生活节目。重点在于贴近生活,贴近大众,提倡新风尚,弘扬积极向上的生活观念和传播有益的生活知识。内容可以包括精神文明、社会公德、家庭教育、心理健康、居住环境、社区服务、消费观念、恋爱婚姻等直接与社会生活、家庭生活相关的问题。选题应当有别于其他档目的社会大问题,要强调贴近生活,气氛相对轻松,溶人知识性和服务性。这一部分在形式上的要求是:短时间,大信息量,快节奏,具有现代感。这样的四个部分,相对有各自鲜明的特点,又相互弥补交织,从社会生活和家生活的各个角度,从过去时态到现在时态,立体交叉地反映时代,形成一个总和。
追求视角独特,形式新颖,品位高雅,感觉明快,这就是《万家灯火》的栏目设计特色。而突出人间真情,以情感人, 寓教于情,则是《万家灯火》能够在不同层次、不同文化、不同年龄的电视观众中引起反响的重要因素。
二、精品意识与严格要求
大家都在谈如何出精品,大家都在拿出精品来参与竞争,说明精品意识已逐渐树立。有了这种意识,就会严格把关,从节目的选题开始就要细致认真地研究,如何最好地表现主题,如何调动一切电视手段去打动观众。并且,不仅是打动,更重要的是“打透”。写文章,力透纸背,是功力,做片子也要这样,才是精品上品。
还有,就是制作上下工夫。精益求精,一丝不苟。镜头的组接是否完美,接点是否合适音效,音乐的配合是否贴切, 音量大小是否控制适度,解说语气如何,字幕字体和字形的选择,特技效果如何等等,这些问题无一不需要我们去密切注意,精心制作。其实也许仅是在屏幕上一闪即过的东西, 也要有“吹毛求疵”的精神。工作认真的编导,是绝不会放过一丁点儿毛病和差错的。对他们来说,发现了错误(哪怕是其他人很难发现的错误),而不改正,是无法容忍的。要有这么一种精神,一种敬业精神,或者说是一种好的习惯,一种致的性格。其实说到底,这就是精品意识。为了这种精品意识,我们往往要付出十倍,或者是更多的努力和心血。代价是高昂的,有时得到的回报却不大,也许仅仅是几声赞誉,也许根本就没被人们所注意。这并不重要,也并不悲哀, 我们尽了最大的力,我们没有功亏一篑。
《万家灯火》栏目的设计有一定的独特性,这种独特的没计是过去没有前人尝试的,没有功的经验供我们借鉴。也正因为如此,保证每一个节目的质量是有相当难度的。记得第一次尝试拍摄《体验》,一个现代化的商场中, 我们动用了两台摄像机,精心设计好隐蔽的机位,藏起话筒。一天在竭尽全力的努力中度过。但我们发现,一切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有趣。停机,大家心里都不是滋味。于是开始第二次尝试,重整旗鼓的摄制组挥挥手出发了。长时间封闭在狭长的列车车厢里,在拥挤的人群中穿梭,在奔驰的轰鸣中拍摄。三天后,当摄制组伙伴们的身影再一次出现在北京月台远处时,我们迎上去,洋溢着一种久违又重逢的欢愉。辛苦了,手握在一起,心中却不免想着,但愿成功,但愿录回来有价值的东西。
可是,为什么有许多本应有的却没有拍到?也许事先没有设计,也许是一时的疏忽,也许是过于劳累,这都不是理由。观众看到的只是屏幕效果,观众要了解完整的过程。在批评中,大家没有过多地申辩。这是教训,必须补拍,没条件可讲。于是,深夜,又一次踏上远行的列车.....
严格要求,才能出精品。不过,精品不仅仅是要靠细致人微,精品的创作更多的还是一种感觉。我们理解的精品绝不仅是表面的精致,或仅是包装上的精美。精品必然具备更为深邃的内涵,具备贯穿整个作品的灵魂,或者是创作时厚积薄发闪现在脑际的某种灵感。“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东西永远无人喝彩。从这一意义上来说,精品是需要“神”“行兼备的。做到“形”上的精致无非是认真一些,细致一点,但要做到“神”上的极致,恐怕非一日之功。要超越自己,超酸别人,要“语不惊人死不休”。精品需要感觉,全身心地去感觉。
三、灌注情感与牺牲个人
我们在寻找故事,或者说是在寻找编织故事的素材。这种寻找素材以及编织故事的过程往往使我们心力交瘁。因为,我们灌注了太多的情感。
有一个女孩叫小关,她的哥哥因意外事故成为植物人, 年迈的爸爸妈妈倾注了所有的一切去护理和照顾哥哥,小关也要拼命挣钱以弥补全家的费用。小关过早地独立了,再也不是过去那个娇惯幼稚的女孩子了....
有一位将军曾经驰骋疆场,戎马半生。他是国核试验基地的首任司令员。至今谈起那艰苦的创业,谈起他的战士们的功绩,老将军是那么自豪和幸福,尽管布满皱纹的眼角闪着泪花。
陕北的窑洞小学,我们的体验者,一个从新加坡来的画家,认真地为孩子们上的课是《让我们看海去》。海,蔚蓝色的,是黄土高原上娃娃们心中的梦.。
青海的治多县委副书记索南达杰,在抓捕偷猎者的战斗中英勇牺牲。当我们的记者长途跋涉去到那里,看到的是康巴汉子简朴的家,看见的是山上飘舞的经幡、默默堆砌的玛尼石和远飞的鹰......
两天,我们的编导没有离开过轮椅,全身心地体验着残疾人的生活。她独自播着轮椅来到大街上,感到的是危机四伏的惶恐和无助。而当她真正发现这个城市并不缺少温暖时,她由地对曾经帮助过她,曾经平等地对待残疾人的真诚的人们表示感谢:
十三年,摄制组四次记录了鄂温克老人马克西姆一家的故事。老人去世,儿子继承父业。儿子死了,儿媳又挑起家庭的重担,抚养年幼的小孙子。生命就是这样繁衍,时光就这样更替,而人类的精神永存·。
《万家灯火》讲述的,就是这些因灌注情感而显得沉甸甸的真实故事。
在栏目里讲述这些故事需要付出代价。这种代价往往是牺牲个人。栏目特色是全体创作者的意识体现,依赖于团队精神。办栏目同拍摄一部专题片或记录片不同。作为编导,他无法也不应在栏目中突出个人,来不得半点炫耀个人的企图。个人的风格永远融于栏目的风格,个人的意愿必须服从于栏目的宗旨。要红大家一起红,要紫大家一起紫。因此,要把一个栏目办成精品栏目,靠的就是团队精神,牺牲精神。并且,由于每一个编导负责的是具体的单个节目,因此,节目的好坏,编导制作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栏目的质量。从这一点来说,每一位编导都将直接关系到栏目的质量。从这一点来说,每一位编导都将直接与大家荣辱与共, 与栏目休戚相关。另外,栏目的播出是定期的,制作周期很短,节目的数量压力也很大。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创作出一定数量的精品节目,恐怕不是一件易事,要靠大家的努力。 制作单一节目,人的因素第一;而办整期栏目,人的团结因素第一。
1996年4月10日,我们在制作《万家灯火》的实验版。离编委会审看还有两个半小时,凌晨6点30分,机房里灯火通明。设备已连续使用了4天5夜了。每一个人的脸上都满是疲惫,却不敢有一点懈怠,尽管5天没有睡几个小时。这是最后的拼搏,音乐合成,字幕合成,画面合成,遍遍反复。当最后一个镜头终于被记录在磁带上,出现在监视器上时,我们明白,我们正培养一种精品意识。
收到的观众来信中,有一封是从偏僻的农村寄来的。这是一位还在上中学的农村姑娘的来信。她在信中说,《万家灯火》栏目她每期都要看,往往是父母都睡下了,只有她一个人,守着电视,伴着《万家灯火》。她说,她之所以喜爱这个栏目,是因为它总是充满着生活中的美好,是因为它总在追寻着艺术领域中的精品境界。
是啊,精品是需要追寻的,精品是一个极高的境界。
注:《万家灯火》获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1996年度电视社教栏目一等奖。
摘自央视杨君《英雄辈出》后记炒股配资平台开户。
发布于:江苏省